尽管产区化的表达慢慢的变成了当前葡萄酒乃至中国白酒产业重要的传播方式,但中国的葡萄酒产区仍处于约定俗成的阶段。日前,中国酒业协会葡萄酒分会发布了中国《葡萄酒产区》团体标准(草案)“以下简称《产区》标准”。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中国葡萄酒产区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从世界葡萄酒产区划分来看,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传统的旧世界,如法国波尔多产区的划分与波尔多市的行政区位,几乎是不重合的,这一问题大多由于波尔多酿造葡萄酒的开端早于波尔多市成立;另一种则是新兴产区,如美国,产区划分多数与行政区域是一致的。
但葡萄酒产区不单单是地理区位的简单划分而已,还涉及气候、地形、降水、土壤等多方面因素。由于葡萄酒产品“三分酿造、七分种植”的独特属性,影响葡萄酒品质的因素也多种多样。
各国之间的产区划分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分级制度的差异。仅法国就有两套制度,如波尔多产区,对酒庄进行分级,未来酒庄新收购葡萄园也被纳入酒庄范围,可拿来生产这一酒庄的品牌酒;勃艮第则不同,以地块作为划分主体,任何酒庄购买相应葡萄园都可以生产对应等级的葡萄酒。
但德国的划分制度中则分为官方和民间约定的两部分,其中官方以酒体中的含糖量来区分,此外,德国民间还有一套约定俗称的划分制度——采用“糖分+葡萄园”的方式。
在美国的葡萄酒领域中,葡萄园的庄主和酿酒机构是分开的,美国的葡萄酒分级则是以葡萄的来源作为划分的基础。
哪种方案最适合当前的中国葡萄酒产区划分,《产区》标准给出了新的答案。国际葡萄酒质量等级制度有三种典型模式,分别是以法国为代表的原产地认定质量等级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产区质量等级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产品质量检验等级模式,其他模式多借鉴以上三种模式并结合本国国情适当进行了修改。以产区认定+质量评定为基本模式,实行统一评判标准、统一等级标识、分级评定,建立具有我国特色、适合我国国情、有利于国际贸易的葡萄酒质量等级制度。
具备符合酿酒葡萄栽培和葡萄酒生产的不同生态区域为一级葡萄酒生态大区,包括东北生态区、华北生态区、黄土高原生态区、甘宁河套生态区、新疆生态区、横断干热河谷生态区、云贵生态区、南方生态区;
二级葡萄酒大产区则指酿酒葡萄栽培和葡萄酒生产具有一定规模,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此级别为地形气候区,划分标准为中尺度地形所带来的区域性气候特征,以中尺度地形区划分为主,并结合地级市行政区域划分边界(特殊区域可采用县域边界);
三级葡萄酒产区则是酿酒葡萄栽培和葡萄酒生产具有一定规模,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区域差异较大者以县域行政边界结合小尺度地形所带来的区域性气候特征划分;区域差异较小者以市级行政边界结合中小尺度地形划分;
此前,中国葡萄酒产区都处于约定俗称的状态,边际、风土、气候都没有深度研究。同时,中国葡萄酒也面临着发展十分初级的现状,天津酒肉之徒创始人魏儒林则认为,中国葡萄酒产区的风格探索、风土研究等方面还需要一些时间。但《产区》标准的发布对葡萄酒的宣传将带来更多利好。
魏儒林和记者说,中国葡萄酒产品在风格、品种、工艺等层面还没形成一个统一的方式对外进行宣传,这样的形式的缺乏导致传播的影响力是有限的。当前发布这一标准,不足以支撑产区差的异化竞争。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发布的《产区》标准草案中,并未对种植葡萄品种、酿造风格有明确规定,这一空白或是为中国葡萄酒产区发展留出的成长空间。同时,这一空白与澳大利亚现行的相关规定有着极大的相似性。
对此,斟知酌鉴葡萄酒联盟主席、知酒工作室创始人郭明浩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做所有的事情都分为两部分,一个是从0到1的过程,另一个过程才是从1到100的过程。中国葡萄酒现阶段应该先把产区的基础工作做好,在这一段时间节点,《产区》标准的发布就是给这些基础工作一个依据。”
此外,产区标准的制定还为行业带来另一个利好,就是产区品牌发展空间。郭明浩指出:“在国际消费市场认知层面来看,消费者对于产区品牌的认知是优先于企业品牌的。比如很多中国消费的人都知道波尔多产区,这个产区给他们的印象就是波尔多葡萄酒很好,这就是产区效应。关注产区的发展与传播,这对于中国葡萄酒行业发展是有非常非消极作用的。因此,有关标准的探索和研究越早越好。”
尽管关于产区标准的探讨仍在继续,但当前《产区》标准也仍在继续完善。有业内人士猜测,有关标准的完善将与此前发布的中国葡萄酒感官品评体系衔接,助力中国葡萄酒市场实现信息对称,帮助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同时保护消费者应有的权益。